行走在隴原大地,從市區縣城到美麗鄉村,從生產車間到施工現場,隨處可見謀項目、抓項目、建項目的火熱場景,處處涌動著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澎湃動能……
4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重點聚焦強縣域行動,圍繞項目發展、園區建設、產業培育、營商環境、城鄉融合發展,組織省市縣三級人大、2735名四級代表和相關專家學者,采取實地考察、詢問點評、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全省1582個項目及園區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視察。
這是自2023年以來,省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統籌省市縣三級人大自下而上聯動開展“千名代表調研視察千項工程行動”,深入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一線了解實情、把脈問診,促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貢獻人大力量。
深入一線,摸清情況找準問題
6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分別帶調研視察組赴全省14個市州,圍繞項目建設、產業培育、營商環境、縣域發展等情況,看現場、查問題、聽訴求、謀良策。
隴南市被譽為“千年椒鄉”,是我國花椒的最佳適生區和主產區之一。
“花椒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困難?”“企業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對于促進產業發展有沒有意見建議?”帶著這些問題,調研視察組走進隴南市武都區天澤農林產品研發有限公司,了解企業發展情況。
“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在武都區郭河鄉建設培育基地3000畝,并聘請科研團隊,將3000畝低產老花椒園提升改造為高產園,目前已成為武都區花椒精準化繁育、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的示范培訓基地。”說起花椒產業發展,企業負責人滿懷信心,“我們已輻射帶動郭河、三河等多個鄉鎮,構建起8萬畝花椒種植基地,引領8800多戶農戶走上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協同發展道路。”
在看現場、問情況的基礎上,調研視察組還進行現場點評。省人大代表李高協為企業支招:“要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對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主動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開展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培育新的增長極。”
走進平涼市崆峒區涇河川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智能溫室里的番茄植株長勢喜人。
“通過‘聯農帶農、助農興農’機制,我們帶動了460多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50萬元以上。”園區負責人介紹說。
“定制化招商+重大項目雙輪驅動”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持續動力,是全國人大代表蘇躍華對平涼產業發展最明顯的感受。他建議,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立足縣域經濟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注重可持續性,依托崆峒山等資源稟賦做好整體規劃。
在省人大代表朱建海看來,平涼市應搶抓國家產業政策機遇,在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精準招商,避免同質化競爭;破解交通物流瓶頸,做強“靜寧蘋果”“康養平涼”等特色品牌,推動煤電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路走、一路看,一邊思、一邊議,代表們紛紛表示,將以推動和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認真梳理調研視察過程中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讓調研視察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實際成效。
把脈問診,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在深入現場走訪觀摩后,調研視察組充分肯定各地取得的成效,同時召開座談會,聚焦發展變化看亮點、看不足、看機遇,并從中尋求突破點和發力點。
代表們一致認為,各地全面落實強縣域行動,著力打優勢牌、走特色路,擴增量、蓄勢能,縣域經濟呈現提質增效、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部分縣域工業強縣、產業興縣還有差距,對下一步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力重點不夠明晰,聚鏈成群的規模效應尚未充分顯現。”
“工業園區普遍面臨產業協同性不足、承載力不強等問題;管理機制上仍然偏重行政思維,運營管理模式缺乏創新。”
“市內縣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差距較大,教育、醫療、交通、網絡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水平還有待提高。”
發現問題、找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對發現的問題,調研視察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要讓蘭州及周邊物產快速“走出去”,省人大代表王瑩建議,在韻達、中通、順豐等物流產業集中的園區,建設智慧物流樞紐,打通智慧物流平臺與中歐班列、蘭州新區等站點的快速通道以及與蔬菜、瓜果、肉類等冷鏈物流中心的快速通道。
如何釋放溫泉旅游“熱動能”,點燃鄉村發展“新引擎”?省人大代表王光慶表示,要做好融合文章,加大宣傳力度,講好溫泉故事;注意差異化發展康養產業,做好季節性互補,確保資源有效利用。
“地方的發展必須立足自身優勢,突出自身特點。”省人大代表馬洪濱建議,甘南要進一步挖掘優勢潛力,延長產業鏈條,突出自身特點,豐富業態模式,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產業質量水平,使甘南的特色更優、優勢更強、效益更高。
…………
一條條建議,既體現了代表對項目建設情況的深入思考,也飽含著對高質量發展的熱切期待。
“‘雙千行動’要堅持以發現問題為前提,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牽引,我將更加主動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努力做到建言建到點子上、監督瞄準關鍵處,以實際行動書寫好新時代人大代表的履職答卷。”省人大代表李珂說。
協同發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特色優勢產業日益壯大,園區夯基擴容不斷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持續優化,引大引強引頭部成效明顯,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7月29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千名代表調研視察千項工程行動的報告。
8月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波介紹了2025年“雙千行動”開展情況:“在實地調研視察后,我們梳理分析了86個縣(市、區)實施強縣域行動的成效特點、存在不足等,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同時委托第三方研究評估,起草形成了調研視察報告,提交常委會會議進行審議。”
報告顯示,針對調研視察中梳理出的問題,調研視察組結合各地發展定位和實際情況,提出了6個方面的建議:堅定不移推進興工強縣,積極構建多極驅動、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力工業園區改革創新,注重從“補齊設施短板、強化項目牽引、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零碳園區”等方面入手,推動園區創新發展;著力提升招商引資質效,進一步強化培訓、把準需求、改進方式、補齊短板,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分組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紛紛點贊報告,建言獻策。
“今年的‘雙千行動’聚焦縣域經濟發展,高站位謀劃部署、多層次統籌安排,活動組織有序高效,達到了預期效果。”
“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落實報告提出的建設性意見,著力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報告總結成績客觀、分析問題精準,意見建議具有建設性、針對性和可行性。要做好調研視察成果轉化,對報告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對策建議要建立問題臺賬,持續跟蹤落實。”
讓調研視察成果從“字面”落到“地面”,才能確保“雙千行動”結出累累碩果。“目前,代表意見建議已按程序報送省委,并轉送省政府和市、縣人大,我們將持續跟蹤落實問題解決和意見建議辦理情況,做好監督‘后半篇文章’。”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石丹丹)